无招归来,钉钉用AI再造十年故事

2025-09-04


作者|西梅汁

编辑|星奈

媒体|AI大模型工场


钉钉到了必须变的时候。


近年来,协作软件的整体渗透率已经趋近饱和。QuestMobile 的监测数据显示,2024 年中国移动办公类 App 的整体月活规模保持在 4 亿左右,增速已降到个位数,远低于 2020—2021 年疫情时期的高点。钉钉虽然依旧保持着领先的月活体量,但增长曲线已经开始放缓,增量也较难获取。


体量大,本来是个优势,但在一个缺乏新故事的赛道里,它很容易变成负担。打工人每天打开钉钉,更多是被动完成的任务:打卡、审批、填表、看群通知。钉钉或许在很多用户心中,是一款不可或缺的工具,但却不再是个令人期待的产品。


这种状态对一款互联网产品来说是危险的。失去了增长和话题,就意味着在竞争格局中逐渐丧失话语权。尤其是近几年,飞书凭借“全员文档化”和字节系的打法,在互联网公司和创新企业中迅速渗透;而企业微信背靠腾讯生态,在政企市场、传统行业中如鱼得水。钉钉既要守住老大地位,又要面对两边的夹击。


在这样的背景下,四个月前,钉钉CEO陈航(花名"无招")回归了。


这位钉钉的缔造者,当年提出“钉一下”改变了国内职场沟通方式,如今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命题:如何在“协作软件已成标配”的环境中,再造一个能激发市场想象力的故事。


无招给出的答案是:用AI重构钉钉。


01

钉钉ONE:AI办公新形态的核心样貌



发布会上,最受关注的是“钉钉 ONE”,它不同于以往的即时通讯、文档协作或任务看板,而是钉钉为面向AI时代,打造的全球首个以Agent驱动的工作信息流。传统的办公软件强调“人去寻找信息”,在钉钉 ONE 中则是“事来找人”。系统会自动整合审批、日程、文档、群聊、CRM 数据等信息,按优先级以卡片化的方式呈现,让用户像刷短视频一样处理任务。



这意味着,用户不必再在不同应用之间切换寻找,而是把所有事务交给 AI 去组织和分发。一个审批文件不再只是一封通知,而是一张可以直接操作的智能卡片;一个会议安排,不再只是静态日历,而是带有议程、资料、相关人和后续待办的完整任务流。钉钉试图让工作信息以流的方式自然流动,而不是散落在不同的应用和入口中。


围绕钉钉 ONE,钉钉还同步推出了一系列配套 AI 功能。其中“AI 搜问”,这是一个企业级的搜索与知识问答系统,能够在聊天记录、审批单、文档、业务系统里直接找答案,并标注出处。钉钉创新推出的 AI Fusion ,融合引擎整合了 50 种主流大模型,让企业可以自由对比和调用,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模型。



针对中国企业出海,平台也提供海外模型的选择,满足本土政策法规要求;对于注重数据合规的央国企、金融或科技型等企业,AI 搜问还支持接入本地模型、私有模型、专属行业模型,解决企业对模型安全和使用效果的担忧。


另一个核心功能是“AI 表格”。不同于传统电子表格,它更像是一个轻量化的 ERP 平台。用户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,就能生成业务表格、自动化流程和数据分析仪表盘。


背后是 O-Table 存算一体架构和超过 100 种岗位字段 Agent 的支持,能够处理从文本生成、图像识别到音频转写的多模态任务。钉钉希望借此降低企业数字化的门槛,让更多员工都能直接创建应用,把“人人都是开发者”落到实处。



在听觉和硬件层面,钉钉推出了“AI 听记”以及首款 AI 硬件 DingTalk A1。AI 听记能实时转写语音、进行语义分析并生成会议纪要,内置 36 种常用模板,还支持企业定制。DingTalk A1 厚度仅 3.8 毫米,可以磁吸在手机背后,支持 8 米远距离拾音和 45 小时续航。它不仅是一台录音笔,还能与钉钉待办、日程应用打通,成为能触发任务、自动生成待办的 AI 终端。




这些能力组合在一起,使钉钉不再只是一个办公工具集合,而是试图定义“AI 原生办公”的操作界面。它既是信息聚合的入口,也是任务分发的中枢,更是组织知识和协作的统一容器。这种形态上的重构,让钉钉在与飞书、企业微信等产品的比较中,找到了一条差异化路径。


02

AI重构的底气


如果说钉钉 ONE 展示了产品形态上的想象力,那么真正让钉钉敢于重构的底气,在于它过去十年的生态积累和数据规模。


根据钉钉官方披露,截至 2025 年 8 月 22 日,钉钉企业组织数量已经超过 2600 万家,其中付费组织超过 19 万家。在 A 股 5191 家上市公司中,有 79% 正在使用钉钉。这意味着,在国内复杂且碎片化的企业 IT 市场里,钉钉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“行业基础设施”。



这种背景地位,也为 AI 的落地提供了最稀缺的条件,就是广泛而又真实的办公场景。不同于一些 AI 创业公司只能在单点场景里试水,钉钉的用户群体横跨制造、教育、金融、医疗、政务等几乎所有行业。无论是工厂的排产系统,还是学校的课表生成,钉钉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反馈,从而推动 AI 能力快速迭代。


更值得注意的是 AI 应用的规模。根据钉钉官方发布的最新数据,截至2025年8月25日,钉钉平台上已孵化的AI应用数量达到141万个,既包括钉钉官方开发的,也包括生态伙伴与企业自建的。这背后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用户实验场,每一个应用都意味着一条业务链条的重塑,每一条反馈都可以成为钉钉改进模型和产品的养料。


技术生态同样不可忽视。这次钉钉创新推出的 AI Fusion 融合引擎,它背后有一整套体系化的能力:从与阿里云的算力、通义大模型的底层打通,到在不同大模型间建立起灵活的路由和调度机制;从数百万开发者的开放平台,到真实业务场景带来的高频反馈;再到企业级身份认证、合规审计和国产化适配的安全框架。


这些数据与技术背后,反映的是钉钉在过去十年积累的组织覆盖率与生态厚度。相比从零起步的创业公司,钉钉拥有天然的用户规模和复杂场景,或许这才是让它有足够的信心去推动“AI 原生办公”的重构。


03

从「蕨」出发


当然,钉钉的 AI 重构,远不是一个可以立刻见效的动作。无论是从用户习惯的改变、生态角色的重新分配,还是来自对手的持续追赶,这些挑战几乎注定要伴随整个过程。

但是,钉钉这次给 AI 重构定下的主题是「蕨」。蕨类植物的特性很有意味,它们古老、顽强,在艰苦环境中也能扎根生长,同时不断舒展出新的叶片。钉钉想传递的,可能正是这种自我重生的意象。


在互联网产品的生命周期里,能走到十年并保持体量的并不多见。但钉钉的挑战在于,它一方面已经成为企业级市场的“基础设施”,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增长乏力和用户心理上的一些固化困境。


「蕨」的隐喻,正好呼应了钉钉当下的处境,需要在既有的土壤上长出新枝,就以AI为养分,再次焕发活力。正如达尔文所说:“能生存下来的物种,并不是最强壮的,也不是最聪明的,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。”


这种生长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一个持续舒展的过程。无论是信息流的卡片化,还是 AI 表格、AI 搜问、AI 听记,它们都指向一个方向,让工作流程更自然、更智能,让组织协作像蕨叶的脉络一样互相连接。钉钉或许意在通过 AI,把原本僵硬的办公软件逻辑,转化为有机的生态。


更深层的意义在于,「蕨」也预示着一种群落效应。蕨类植物往往不是单株存在,而是成片覆盖。在钉钉表达的构想里,AI 不只是一个个工具,而是可以通过生态伙伴、第三方开发者和企业自建应用共同繁衍,形成新的丛林。这可能就是钉钉 AI 重构的野心:不单单让自身焕新,而是要带动整个生态共生。


从「蕨」的主题切入,我们或许可以更好理解钉钉这次的高风险与高回报。它要赌的不是一款单一功能,而是一个长期的进化过程,让企业在习惯 AI 的过程中,也逐渐接受一个“AI 原生”的组织形态。如果说十年前的“钉一下”是一种强制提醒,那么今天的「蕨」则更像是一种提示: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习惯,最终重新定义整个协作方式。


四个月的成果,只是起点。钉钉会不会再次成功,没有人能提前给出结论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它已经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工具集合器,而是试图成为企业的“数字叶片”,能不断去舒展、生长,并最终织成组织智能化的群落。


如果说十年前的“钉一下”是一场信息流的革命,那么今天的「蕨」则是一种生长的隐喻,它提醒人们,协作软件不该只是冷冰冰的指令执行,而是能像植物一样呼吸、延展、共生。钉钉的 AI 重构,赌的不只是一个功能形态,而是一个长期的生态进化。


在未来几年里,这片「蕨林」能否真正长成,决定的不仅是钉钉的命运,也将折射出阿里在新一轮 AI 竞赛中的胜负手。

分享